中央财经委员会首提结构性去杠杆:哪些杠杆需要尽快降下来?
4月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提出金融去杠杆进入新阶段,首次在顶层设计层面提出了“结构性去杠杆”,会议要求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分部门、分债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不过在学术界,“结构性去杠杆”并不是新提法。
同济经管金融学教授钟宁桦早几年就提出了“结构性去杠杆”的概念(在其论文《我国企业债务的结构性问题》中详细阐述,该文发表于《经济研究》2016年第7期)。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政策在不断地细化,在2015年年底只提出了去杠杆的大方向,2016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已经是进了一步,去年7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进一步提出国企杠杆是“重中之重”、处置僵尸企业和遏制地方债务的上升,说明中央已经对我国债务的结构性特点看得非常清楚,即中国的债务分布是非常不均等的,大量的债务集中在部分企业和部分行业上。
在2017年,国有部门的负债仍然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尤其是地方国企,可能是与“保增长”的目标有关。国有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在2008年之后不断加杠杆,其整体的负债率从56%上升到62%。但仔细地分析,国企杠杆率的上升并不符合它们的企业特征和经营性需求,是缺乏经济基本面支持的。
而与此同时,私营部门却在加速地“去杠杆”,私营工业企业的整体平均负债率从2004年的62%降到2015年的52%。近期,私营工业企业所贡献的产值和利润占到所有工业企业总额的近四成,而这些企业的负债只占所有工业企业负债总额的两成。
国有和私营工业企业的整体平均负债率(%)
对比2008年以来杠杆率的快速攀升,当前的杠杆率增速大幅回落,总水平趋于平稳。局部去杠杆体现在: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回落及金融部门加速去杠杆。相形之下,国企杠杆率显著高于非金融企业的平均水平,并且非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相较之下下降速度也更快。可见,国有企业去杠杆仍是重中之重。
虽然2015年底已提出去杠杆的任务,但前两年却未见显著成效。去杠杆真正略有成效的是2017年,总杠杆率仅比上年微升2.3个百分点,并出现了局部去杠杆。2017年政府总杠杆率从上年的36.6%下降到36.2%,回落0.4个百分点。
实体经济杠杆率及其分布(%) 来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钟教授表示,尽管政府显性债务杠杆率相对较低,但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值得高度警惕。首先,融资平台债务增速放缓,但有些情况下还要增加对平台企业的持续补贴。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约30万亿,约占GDP的40%,是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最大部分。但近两年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以及一些替代性融资方案的出现,这部分债务增速已从20%以上的高增速回落至10%左右。
去杠杆需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只有总杠杆率稳了、宏观经济稳了,才有条件实现局部的去杠杆。可以说,总体稳杠杆是局部去杠杆的前提。就当前而言,去杠杆的重点在于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现在一些“僵尸企业”僵而不死,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背负着地方稳增长的任务,在稳增长的任务下,其债务不降反升,积累越来越大,对局部冲击也越来越大。去年的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不再提GDP增速的要求,也可见中央层面目标的转变。
本文摘自澎湃新闻